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农业信息网(www.nongyexin.com)
当前位置:农业信息网 > 中药材大全

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中药材大全 更新时间 : 2025-02-28 14:33:26

五加皮别名:南五加皮、五谷皮、红五加皮。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祛风湿,壮筋骨,活血去瘀。治风寒湿痹,筋骨挛急,腰痛,阳痿,脚弱,小儿行迟,水肿,脚气,疮疽肿毒,跌打劳伤。①《本经》: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②《别录》:疗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五加皮图片

五加皮英文

Sessileflower Acanthopanax Bark

五加皮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无梗五加、刺五加、糙叶五加、轮伞五加等的根皮。夏、秋采挖,剥取根皮,晒干。

五加皮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1。生地海拔200-1600m的灌木丛林、林缘、山坡路帝和村落中。

2。生于海拔200-1600m的森林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2.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等地。

五加皮功效与作用

祛风湿,壮筋骨,活血去瘀。治风寒湿痹,筋骨挛急,腰痛,阳痿,脚弱,小儿行迟,水肿,脚气,疮疽肿毒,跌打劳伤。

①《本经》: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

②《别录》:疗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

③《药性论》:能破逐恶风血,四肢不遂,贼风伤人,软脚,臀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主虚羸,小儿三岁不能行。

④《日华子本草》:明目,下气,治中风骨节挛急,补五劳七伤。

⑤《纲目)):治风湿痿痹,壮筋骨。

⑥《本草再新》:化痰除湿,养肾益精,去风消水,理脚气腰痛,治疮疥诸毒。

⑦《陕西中草药》:活血消肿。治风湿关节痛,阴囊湿疹,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

⑧《云南中草药》:治跌打损伤,骨折,疮毒,疟疾。

五加皮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五加皮性味

味辛、苦、微甘、性温

五加皮归经

归肝;肾经

五加皮药物形态

①五加(《本经》),又名:豺漆(《本经》),文章草(《巴蜀异物志》),五花(《雷公炮炙论》),豺节(《别录》),木骨、追风使、刺通(《本草图经》),白刺(《纲目》),茨五甲(《草木便方》),白竻树、五叶路刺、细柱五加、老虎獠、五花眉、水面油、白芦刺、五加花、鸡脚风。

落叶灌木,高2~3米。茎直立或攀援,分枝无刺或有外曲刺,刺通常单生于叶柄的基部。叶互生或数叶簇生于短枝上;叶柄长4~9厘米,光滑或疏生有小刺;掌状复叶,小叶5枚,少有3或4枚,顶端1枚较大,两侧小叶渐次较小,倒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近菱形,长3~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光滑或仅沿脉上有锈色绒毛;小叶无柄。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或短枝末梢,花序柄长1~3厘米,果时伸长;花多数,黄绿色,直径约2厘米,花柄柔细,光滑,长6~10毫米;萼5齿裂,裂片三角形,直立或平展;花瓣5片,着生于肉质花盘的周围,卵状三角形,顶端尖,开放后反卷;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分离,柱头圆头状。浆果状核果近球形,侧向压扁,直径约5毫米,熟时紫黑色,近中央有纵脉3条。种子2粒,细小,半圆形而扁,淡褐色。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长于山坡上或丛林间。分布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叶(五加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无梗五加

灌木,高至4米。枝上有锥形的硬刺或无刺。掌状复叶,小叶3~5枚,矩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至矩圆状倒披针形,长3~8厘米,有不规则锯齿,几无毛;叶柄长3~6厘米。花暗紫色,几无柄,成密生球形头状花序生于有细毛的短梗上,通常数个生于小枝顶端。果黑色,阔椭圆形,长10~14毫米。花期8月。果期9月。

生于山地林下,林缘。分布东北、华北等地。

③刺五加

灌木,高1米许。小枝密生细刺毛或刺。掌状复叶,小叶3~5枚,椭圆状倒卵形至矩圆形,长6~12厘米,有双重锐锯齿,上面散生毛,下面幼时沿叶脉有带褐色细毛。伞形花序球形;花紫黄色;花梗长1~2厘米。果近球形,径约8毫米。花期7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地林下、林边。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扛、河北、山西等地。

④糙叶五加

灌木,高至3米.小枝细时有粗糙细毛,后变为黄灰色,渐脱落,有粗壮微反曲刺。掌状复叶,小叶5枚,几无柄,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6厘米,有细锯齿,上面粗糙,下面有细毛;叶柄长4~7厘米,粗糙。伞形花序数个生枝顶,总梗长1~3厘米,有毛;花梗长8~15毫米,微有毛或无毛。花期8月。果期10月。

分布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

⑤轮伞五加

灌木,高2~3米。枝棕褐色,枝和叶柄基部有小倒刺。叶互生或簇生于短枝上;掌状复叶,小叶3~5片,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齿端有小刺毛,基部楔形或斜形,叶脉上有刺毛,主脉于下面稍突起。伞形花序腋生或顶生,多成轮状排列;花小,多数;花瓣5,黄绿色。果近球形,熟时紫黑色;内有种子2粒。

多生于山坡丛林间。分布西藏等地。

五加皮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卷筒状,长5~15cm,直径0.4~1.4cm厚约0.2cm。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内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白色。气微香,味微辣而苦。

五加皮鉴别方法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1)取本品0.5g,加氯仿10ml,超声波振荡30min,取1ml,供点样用。另取β-谷甾醇、异贝壳杉烯酸d-芝麻素作对照品。分别点要于硅胶G板上,以甲苯-已醇已酯-丙酮(3.5:0.5:0.5)展开,10%硫酸喷雾,吹热气流显色,供试液以谱在与对照品以谱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2)取本品0.5g,包滤纸内,加70%已醇液10ml,浸泡过夜,热水中超声波振荡30min,溶液浓缩至干,再加甲醇1ml溶解,供点样用。另取刺五加甙D、紫丁香甙(或B)、胡萝卜甙(或A)国对照品,以氯仿-甲醇-(6:3:1下层液)展开,10%硫酸喷雾,吹热气流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色谱相应位置,应显相同颜色斑点。

五加皮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 喜温和湿润气候,耐荫蔽、耐寒。宜选向阳较潮湿的山坡、丘陵、洒边、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稍带酸性的冲积土或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砾质土、粘质土或沙土上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扦插繁殖。种子繁殖:春、秋季均可播种,但以秋播各子萌发率高。秋播在10月或11月,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条播,行距33cm开沟,将种子均匀撒入,覆土约1cm稍加镇压,浇水,保持湿润,5月上旬出苗。培育1-2年移栽。扦插繁殖:在6-8月剪取枝条(南方多在春秋季扦插)。截成10-15cm长,插入砂土中,保持适当温度约15-20d可生根成活,于秋季或第2年春季定植。移栽按行株距各60cm开穴,每穴栽苗1株,填细土压紧、浇水。

五加皮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用水洗净,稍润后切片,干燥。

五加皮毒性

急性毒性:小鼠20±2g,雌雄各半,分成若干组,每组10只,按1:5等比灌胃南五加Ⅰ或南五加Ⅱ1次,待用药浓度都提高到相当生药480g/kg时,观察3天,动物均无死亡。亚急性毒性:选用健康未成年大鼠(90g左右,雌雄兼有)和成年家兔((1.5kg左右,雌雄兼有),每天灌胃南五加Ⅰ或南五加Ⅱ,连续30天,大鼠60、6g/kg;家兔12、12g/kg(均按生药量),结果:血象、肝、肾功能及主要内脏的形态学检查及动物体重等均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南五加萜酸小鼠半数致死量静脉注射为200mg±18mg/kg。南五加总皂甙给小鼠灌胃20g/kg,1小时后小鼠活动减少,于给药后2小时,小鼠活动正常,观察48h无异常。

五加皮贮藏方法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五加皮相关论述

1.《本经》: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蹩,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

2.《本草经疏》:五加皮,观《本经》所主诸证,皆因风寒湿邪伤于(足少阴、厥阴)二经之故,而湿气尤为最也。《经》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又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肝肾居下而主筋骨,故风寒湿之邪,多自二经先受,此药辛能散风,温能除寒,苦能燥湿,二脏得其气而诸证悉瘳矣。又湿气浸淫,则五脏筋脉缓纵;湿气留中,则虚赢气乏。湿邪既去,则中焦治而筋骨自坚,气日益而中自补也。其主益精强志者,肾藏精与志也。

五加皮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慎服。

五加皮备注

此外,五加科下列同属植物的茎皮或根皮,在少数地区亦作五加皮使用:①红毛五加的茎皮,使用于四川,参见"红毛五加皮"条。②白竻的根皮,使用于西南地区民间,参见"刺三甲"条。③乔木五加的根皮,使用于西藏地区。④蜀五加和藤五加的根皮,使用于陕西等地。

五加皮出处

《本经》

五加皮药方

1.五加酒(《备急千金要方》):用治产后癖瘦。

2.油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妇人血风劳,形容憔悴,肢体困倦,喘满虚烦,呼吸少气,发热汗多,口干舌涩,不思饮食。

3.五加皮汤(《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主治肾劳虚寒,恐虑失志,伤精损髓,嘘吸短气,遗泄白浊,小便赤黄,阴下湿痒,腰脊如折,颜色枯悴。

4.五皮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五加皮丸(《瑞竹堂经验方》),主治男子妇人脚气,骨节皮肤肿湿疼痛。

五加皮治疗疾病

  • 补肝
  • 补肝肾
  • 补五劳七伤
  • 补中
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分享给您的好友。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本站将核实后及时删除相关内容。

Copyright © 2015-2020 农业信息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4059435号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转载网络或用户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农业信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Top